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穿成庶女的庶子第78节(1 / 2)





  第一百零三章

  宋朗旭一边解说, 一边给旁边的人解释来由,以及当初为什么会这么设想。他早就准备好了全套的说辞以及证据链,京郊他买下的十几亩田地, 村民, 还有各种建筑物都是他的证人。

  敬源先生只知道弟子在郊外有田地, 经常折腾研究怎么丰产, 倒是没想到已经有了这么多的成果。

  隆庆帝冷不丁会提出某个关于细节问题让他回答,宋朗旭就捡了能说的说了, 他早就预习过这些问题,不至于答不上来。

  这么问了一个多时辰,总算是说完了, 敬源原本皱起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勾起一个笑, “是好事啊!如果能够全国推广,各种农作物都能丰产, 国库也不会空虚了。”

  “是啊,一想到那个画面,朕是真的高兴。”隆庆帝面上也露出笑意来, “爱卿教出来的好学生,青出于蓝啊!”

  “皇上再夸奖, 他可真的要翘尾巴了,孩子可夸不得。”敬源做出孩子被夸奖家长一贯的表情来,连忙谦虚着。

  二人互相说着客套话, 宋朗旭这时才能抽空悄悄的看了隆庆帝两眼。作为国家的最高者,隆庆帝的生活养尊处优, 十分惬意,明明五十余岁的年纪, 光看脸却看不出来。

  只有面上和眼角的几丝皱纹,会提醒他的年纪不轻。

  隆庆帝身着明黄色常服,各种配饰一应俱全,他笑起来眼中会透出几分慈祥,如同邻家叔伯一样的亲切。

  宋朗旭看清之后,重新把眼神挪开,话题已经回到他的身上,隆庆帝正说着:“做出这此等神物来,朕该赏点什么给你呢?”

  重点来了!敬源精神一振,有些担心弟子说错话,皇上虽然平易近人,却也不能当着他胡乱说话。

  他还没来得及给弟子使眼色,就先听到弟子恭声回答:“草民做这些,并不是想要金银珠宝,而是来自于先生的教诲,如果能够听到一声百姓真心的赞扬,一句喜悦的夸奖,足够抵过千金万银。”

  答的不错,敬源想,表明自己并没有想要借机索取什么东西,也能够让皇上安心。

  但是,有功当赏有过该罚,如果真的不要任何赏赐,下面的人可不会管事实如何,只会议论纷纷,让皇上难做。

  如果早知道有今天,敬源一定提前安排上“揣摩上意”这一课!只是现在无论如何也来不及,全靠弟子随机应变。

  果然,隆庆帝叹道:“你不要赏赐,朕可就为难了。”

  宋朗旭想了想,“皇上宽宥,如果非要给草民什么赏赐,草民想要借阅藏书阁里的藏书。那才,是真正无穷的财富,才是真正的黄金屋。”

  隆庆帝一怔后,连连赞了几声好,和颜悦色的说:“这等要求朕怎么可能不答应?求知若渴,

  国之栋梁,朕还等着你再多研究出些好东西出来!”

  只要皇上一开口,宋朗旭当即获得国家图书馆的借阅资格,可比什么金银珠宝都要让人高兴激动。

  宋朗旭露出发自真心的笑意来,当初他第一次进入敬恒先生的房间,对那一面墙的书籍收藏就十分羡慕,恨不能据为己有。

  等到自己有实力后,虽也极力收藏,却始终赶不上先生的多年积累,如今可算是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这还不找敬恒先生炫耀一番?

  隆庆帝看出他的喜悦来,暗叹真是个实心眼的,竟然真觉得借阅书籍就是奖励了。

  如果朝堂上都是这样的人,做事可就简单多了。

  隆庆帝又聊起最近看了那些书册,宋朗旭一一作答,隆庆帝才深觉他阅读面之广,难怪这么爱看书。

  这么聊了两刻钟,一直默然站在侧面的首领太监躬身说时辰不早了,隆庆帝暗道遗憾,却只能先让师徒二人出宫去。

  依旧是那条长长的甬道,红墙金瓦,宋朗旭却有了欣赏的心思,打量宫墙四壁,静默无声的侍卫,悄声对先生说:“宫内风景真是雄伟壮观,不虚此行。”

  敬源看着这放松警惕的弟子,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当着小太监的面又不好说他,只能硬憋出去。

  *

  师徒两的小动作当然没瞒过旁边引路的小太监,后续都被呈上隆庆帝的案头,他只是笑了笑,“少年意气风发,当如是。”

  并没有觉得生气。

  *

  视线再重新挪回宫墙外,敬源跟弟子一同出宫后乘车归宅,马车上只有两人,敬源这才叹息到:“你啊,傻人有傻福,书生气也未必是坏处。”

  不管是真是假,立一个沉迷诗书的人设不算坏,总比沉迷于权利和官职来的好。

  敬源叹过之后又道:“既然在皇上面前过了明路,记得多去藏书阁。”

  “那是自然。”一想到藏书阁浩如烟海的典藏,宋朗旭也激动的很。

  藏书阁里的书可以借阅不能带走,但好在宋朗旭在这些年的阅读下,记性大涨,能够记下个七七八八,回家后自己再誊抄一遍,逐步增加着自己的藏书。

  机会难得不容错过,原本返回照城的计划也就被拖延了,宋朗旭只能先给赵师兄去信告知缘由。

  藏书阁是历来皇家藏书的地方,遍地珍藏孤本,几经战火而不改,积累越见繁多,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就跟饕餮进入美食宴一样让人高兴,每时每刻都要扑入其中。

  宋朗旭日日都会藏书阁报道,如饥似渴的吸收知识海洋里的每一点水分,自然只能先把跟照城联络的事情交给朗月处理。

  朗月在照城时已经锻炼出来了,纵然事务繁杂也难不倒她,还能抽空多看几本哥哥誊抄回来的孤本珍本。

  不过有件时间让她很是在意,照城的几样特产在京城和周边热销风靡一时,供不应求。在这种热销中,难免夹杂了一些不良商家,仗着自己独有的渠道货源,肆意提价,见人下菜,碰到出得起钱的就胡乱涨价,让“照城贝雕”的名气蒙上了一层灰。

  比如现在。

  朗月带来的丫头知道贝雕和螺钿妆盒的成本价,出作坊时根据工艺不同,大约在四十到五十两之间,满打满算加上各种成本一百两顶天了,可是店里接待的小二一开口就要了一百五十两,足足翻了三倍。

  朗月摇摇头,觉得掌柜要价太黑,利润大头都被掌柜占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