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基建高手在红楼完结+番外_597





  一想到那座园子,五皇子便恨。

  如果当初皇伯父没有复辟成功,那座园子就该是属于他的——试想,园子原本属于庆王,庆王膝下无子,唯有一女而已。庆王当年扶持他父亲登基上位,这座园子,谁说就不会落到他手里?哪里会轮到贾放?

  虽说贾放是庆王的外孙,血缘上占了优势。可若是没有皇伯父当初那一段孽缘,这世上又哪里来的贾放?

  五皇子想到这里,仰头向天,幽幽地笑了出声。

  话说这贾放,跟他其实有些缘分,只是世人不知——他和贾放其实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

  贾放一出生,便是皇伯父爱而不得的珍宝,为了心爱之人的遗愿,竟然肯将贾放放在心腹家中,让他像个平常孩子一般长大。

  而他周德珩一出生,生父就是万人唾弃的乱臣贼子,生母胆小懦弱怕事,一直到他记事了,连真相都不敢告诉他。

  贾放是庆王外孙,生来就拥有那座大观园,其中种种玄妙,外人虽不得知,但是他自有途径打听到一二。

  近年来贾放在南方将封地打理得有生有色,想必也是得了那座“仙园”之助。

  五皇子还曾经暗中收买了宁国府贾珍,让他帮自己从园中偷书出来,谁能想到偷书没有卵用,偷出来的书本上一个字迹都不显。

  因此五皇子太嫉妒了。和贾放比他样样不如,运气尤其不如。

  但如今,皇帝陛下在荣国府中失踪,不管那位是生是死,贾放都逃不了干系。

  五皇子忍不住嘴角上扬,他想起了荣国府和都太尉统制王家之间,因为儿女亲事而起的那些龃龉。

  “将王子腾找来。”五皇子已经渐渐习惯了发号施令,“命他将宁荣二府围住,待本王一到,便派兵马入内查抄,寻找陛下的下落。”

  “另外,传本王的监国手令,通缉荣国公之子贾放。无论哪里的地方官,发现贾放的踪迹,立即将其送往京城,本王立即给他擢升三级。”

  第234章

  南中州,货郎将带来的所有货物铺开,却并不像以往那样立即有人围上来。

  货郎心中暗自叹息,自从南夷的象兵偷运入境,南中州的百姓便逃得差不多了。他带日用品来,自然无人问津。

  但很快,一向联络他的一名南中州军官招手,将他叫了过去,问清他带了多少安全火柴和无烟蜡烛,便点着头笑道:“很好!”

  “将这批货直接扣了,将这人押下去,待会儿在军前杀了祭旗。”那名军官狞笑一声,发号施令,立即有十几个大兵冲上来,将货郎扣住。十几个人中,还有两个脸上绘着的花色与本土人士不同,显然来自南夷。

  那货郎大惊失色,大声质问:“军爷,我可是按照你说的,将永安、永平两州的一应情形都打听了说与您。您只要派人验证一回,就应该知道我所说的,没有一个字是虚言呀!”

  那军官随意地笑道:“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大军出征要活人祭旗,总不能杀咱们自己人。既然你说你是武元县来的,那么对不住,你既生在了武元县,就是错的,就活该要死!”

  货郎被几个兵一道扣在地上,还在奋力挣扎:“武元县……又怎么了?”

  “哈哈,象兵过境,所向披靡。只要王爷一声令下,大军便直扑武元县,到时玉石俱焚,武元县的百姓不死也会被掠去南夷做苦力。”那军官仰头大笑,“你不过早死片刻,又有何差别?”

  货郎整个人都被按在地上,一边面颊在砂砾地面上反复摩擦,瞬间面颊擦出一片血迹,嘴里也渐渐都是血腥味儿——原来是他激愤之下,几乎将自己口中的牙齿都咬碎了。

  但是这货郎心里却是敞亮的。只要他今晚没法儿赶回平安州边界,那里的暗哨借不到他的消息,“滴翠亭”就会马上收到消息,知道南中州正式反了。

  只要眼前这军官不曾怀疑他带来的这些“消息”,那么他的任务就完成了。

  但是他的生命马上就将走向终点——身为“滴翠亭”的外勤人员,他有这个自觉:毕竟人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总有这么一天的,他们所有的伙伴,在加入这个部门之前,就已经充分了解了个中的风险,人人都做了足够的思想准备。

  甚至他所有的身后事都已经安排妥当,家人有人照顾抚恤,兄弟们会二话不说代替他在老人面前尽孝。

  可是真当这一刻到来的时候,他还是不舍。

  桃源寨多美,乡亲们多么善良,漂亮姑娘们唱出来的山歌比那百灵鸟唱得还要好听;那里的物产一日比一日丰富,从不担心缺衣少穿,各种各样新奇又便利的生活用品层出不穷;那里有多少人一辈子都没见过的设施,呜呜喷着白汽的蒸汽机车在铁轨上跑来跑去,流水带动的机械像变戏法儿一样把棉线制成棉布……

  那里还有他支持的蹴鞠队,他最喜欢的戏剧演员……

  最紧要的,那里是他心爱的家乡呀——眼下他唯一的心愿,就是以他的死亡作为代价传出去的消息,将帮助武元的百姓,桃源的乡亲们成功御敌,保护家园不受侵犯。

  这样他深爱的那一切,就都能延续下去。

  将来他托生,就还愿意托生在桃源寨。

  那货郎转眼就被拖到了南中州大营之中,被强压着跪在主将南安王面前。早先那名将官禀报道:“禀报王爷,刚刚擒住了一名武元县来的探子!为杀一儆百,末将恳请,杀他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