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基建高手在红楼完结+番外_241





  贾放随口问:“秦村长,那你觉得呢?”

  秦铁树根骨里还是一个很容易向恶势力屈服的人,登时脸上挂笑,柔声道:“贾三爷,在这桃源寨,您就是规矩。”

  其他四个村长:……

  贾放登时坐正了,双手支着桌面,道:“这是我为了消弭两边传统观念之间的冲突,促进各村之间的融合,能够想到的最好办法。”

  他伸手一指陶村长,朗声说:“桃源村这边,沿袭千年以前的风俗,以母为尊,女子血脉的沿袭传承相对重要,女子出嫁,随身带着大量的银器,也就是将家中相当数量的财富带去了新的家庭。”

  “新余诸村,却沿袭父系宗族传承,女子出嫁,娘家往往索取大额数量的彩礼,以贴补家中兄弟们娶妇时的‘资金缺口’。”贾放说话用的名词都很新鲜,但是面前几个村长都能还听得懂。

  “今天我在相亲大会的现场,让人稍稍统计了一下,大约十对里面,能有八对因为彩礼谈不拢而无法联姻。也就是说,这八对小儿女虽然情投意合,却因为家中的利益纠纷而无法结亲。”

  这样他的相亲大会岂不就白办了?

  “所以我就干脆一刀切,女方不得向男方索要大额彩礼。”贾放阐述了他的理由,但是也有留了一个口子,如果亲家双方你情我愿,相互往来送送礼,那也没啥不可以的。

  秦村长:“可是……”

  他想说:这样女方家里岂不是亏了,好容易养了十几年的闺女,拱手送给了人家。

  “各位,你们要这样想,这小两口往后是成立一个自己的家庭,而不是成为男方家庭的附庸,因此既谈不上男方家长应当补偿女方,也谈不上女方家长是不是在卖女儿。”

  几个村长都无力反驳,只能闭着嘴不说话。但他们多数都在心里暗暗吐槽:贾放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却张口闭口“小两口”,这也太……老成了吧!

  陶村长斟酌半天也开了口,他是极其赞成废除大额彩礼的,因为这对桃源村的儿郎们娶媳妇有利。

  但是他也反对贾放的一项动议:“那您为啥希望小两口成亲之后,搬离自家,还要发给他们宅基地呢?”

  时下人们的习俗是:父母在,不分家。如果小两口一结亲就要搬出去,那不就是分家了?

  “各位,首先要澄清一点,小两口搬离自家,自建新居,与分家并无关系。他们不会因此从父母那里分得任何财产,只是在外居住。当然了,父母心甘情愿分予家产的除外。”

  “有句俗话大家都听过吧,远香近臭。新媳妇娶进门,难免和家里磕磕碰碰的。但如果住得很近,能够互相照应,但又不是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牙齿和舌头打架的机会就会少很多。”

  “各位,我都承诺给新人发宅基地了,怎么也没见新人踊跃地去登记成婚,也没见砖瓦厂的老板来感激我,就只见你们这几位坐在这里发愁?”贾放开起了几位村长的玩笑。

  他说得很简单,但是以分发宅基地的方式,诱导年轻一代从大宗族、大家庭里搬出来,是他一直在盘算的事,而这次“相亲大会”上产生的各种矛盾,则正好给了他这个机会。

  他并不是对乡村中普遍的宗族式管理社会的方式有多憎恶,但他的确认为,社会最高效的运行单元是核心家庭——也就是父母与直系子女居住在一起。

  大宗族自然有大宗族的好处,它为其中的小家庭提供了很多便利,例如对幼小子女的照顾和教育,往往都是由大宗族帮助完成的。它也为宗族中的人提供了各种道德约束,有些是正面、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些直接约束了人性,造成了很多家庭矛盾与悲剧。

  贾放想要打破由余江移民带来的宗族管理框架,建立起高效运转的核心家庭社会组织方式,最终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先组建一批核心家庭,让他们从原有的大家族内搬迁出来,同时又让他们保存着与原家族的联系,这样这一代人反过来也能对家族内部事务产生影响力。

  在这一批独立的核心家庭成立之后,贾放还会进一步让这个社会为这些家庭提供服务,比如帮助他们更好地创业,为他们照顾子女(开办育儿班,托儿所之类),并为他们的子女提供教育。

  贾放相信,到时就绝不会有“读书无用论”的争论了,这些家庭会心甘情愿地让他亲手办起的教育机构,而不是这些孩子的祖辈,来教育他们的子女。成人教育和青少年义务教育的共同推行,会让这桃源寨,一代强过一代。

  他一挥衣袖,道:“我都已经这样承诺了,总不可能食言而肥,收回成命。”

  “不过我这边虽然已经决定,寨子里的年轻人们是个什么反应还未可知。万一他们和你们一样,不乐意接受我的好意呢?”贾放故意开起面前五个村长的玩笑。

  几个村长都有点儿慌,连忙说“不敢”。倒是秦村长提出了一点需要考虑的:“如果有骗婚的怎么办?三爷,为了贪您那一点儿宅基地,明面儿上结个婚,其实没结。”

  贾放笑道:“各位,就算如此,这宅基地也还是归属于我的,一旦发现,可以重新收回来。”

  他提笔把秦村长说的这条记下:“不过老秦这一条说得很有见地,假结婚这种情形不可不防。”

  至于怎么防——这就要靠结婚登记现场的工作人员们火眼金睛了。

  *

  贾放命人在相亲大会上宣扬的这三条,后来被寨子里的人称为“相亲三条”,并且在整个桃源寨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田友明一家为了这“相亲三条”喜忧参半,简直是又哭又笑。

  田友明只道是鞠三娘那家里,应当是不会再为了三娘的亲事而讨要高额的彩礼了。没曾想他家老娘没口子地在抱怨贾放,说这个贾三爷人小鬼大,不干正事儿,干涉人家的婚事。

  田家爹则劝说妻子,说是既然村里不给收彩礼,那么对所有人家都是公平的。拿田家的情况看,嫁女收不到彩礼,娶妇也同样不用支出。“我觉得还挺好,原本这些钱也就是在各家之间转来转去,没啥大用。”

  “你傻呀!万一有哪家答应了给彩礼,只不过是偷偷地给……他家娶媳妇,岂不是特别容易娶?”田家娘忍不住替田友明的未来担心起来,怕自家儿子竞争不过旁人。

  “你想想,原来余江村里,娶媳妇给彩礼,不都是为了挣个脸面,旁人家出多少,你要是比别家少了,你家就是穷憨憨。嫁女也是,若是收不到那么些聘金,好像你家女儿就长了一脸大麻子似的。但实情是啥?实情是谁家出那么一笔钱都费劲得要命。”田家爹教育老妻,“如今好不容易上头人发话,不让这么穷开心了。谁还乐意当冤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