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基建高手在红楼完结+番外_45





  谁知这村子里种的还不止占城稻,在占城稻收获之后,村里还会再种一茬晚稻——这一年两季稻的收获,令这桃源村成了个名副其实的“稻香村”。

  “可为何村中还总指着每年这点铜钱过活呢?”贾放问出了心头的疑问。

  “三爷,您有所不知。”老村长拉着贾放大倒苦水。

  原来,这座桃源村每年确实出产大量稻米,除去村人的吃用之外,还有不少节余。可是问题是,桃源村地处山坳之中,与外界陆路交通十分艰难,出山的尽是些羊肠小道。桃源村出产的稻米很难运送出去,也没有人前来桃源村采购大米。

  但是桃源村却必须向外界购买必须品。像那老村长曾经提过的,农具坏了要购置铁器,大姑娘要嫁到邻村去也得裁两身新衣。距离桃源村最近的镇子上每旬都有集市,桃源村的采买都是从那里来的。

  此外,还有最紧要的,就是食盐。人不吃盐可不止是嘴里淡,饮食里没有盐,身体没有力气,重体力活干不了,对于农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今年就是这样,荣府管事赖大来到桃源村,一开口就说只给二十吊钱;再加上今年盐价略涨,全村人顿时都急了。

  “难道村里就再没有别的出产,可以拿到集上换钱的吗?”贾放依旧好奇不减,他又顺嘴问了一句,“我看村中好似……不缺银两啊?”

  他口中说的“不缺银两”自然是指村中女性大多佩戴着亮闪闪的银饰。

  “三爷,您有所不知。”老村长还是那句话,“我们这里确实不缺白银,可是这白银,它不好使啊!”

  贾放恍然大悟:敢情刚才赖大与村民交涉的时候,人人口口声声说几吊钱几吊钱,并不是什么习惯使然,而是在这远离京城的穷乡僻壤,铜钱比白银更适合流通。

  贾放的推测并没有错,在桃源村附近,当地居民与往来商贾,交易时首选用铜钱。一来多是小额交易,银子根本就用不上。白银还一定程度上存在不便分割、成色有差别、可能会造价等诸多问题。在桃源村一带,铜钱与白银的兑换比例也与京中天差地远,一两白银能够兑得的铜钱比在京里要少得多。

  这样一来,桃源村既不产铜,又不拿别的出产与外界交换,那可不得指望着每年荣国府支援他们铜钱吗?

  这也难怪桃源村的村民就为了区区二十吊钱而受制于赖大这样的刁奴——毕竟那是他们最急需的东西。

  出于这个原因,荣国府每年都有一名管事来桃源村,并且给村里人带来一些他们急需的铜钱。以往都是三十吊,这次被赖大又昧去十吊钱。如果这次不是贾放派人问了出来,谁会知道荣国公那头竟然给的是四十两白银?

  贾放与老村长进行了一番长谈,深知桃源村目前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单一型经济,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村里与外界缺少经贸交流——穷得只剩粮食。

  敢情这才是人间真实啊!

  陶渊明笔下田园牧歌式的桃花源只是一个想象中的乌托邦,真实世界里的桃源村却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但是,”贾放还是没能完全想明白,“你们手上有粮,如果真的缺铜钱,难道就不能把这些粮食都背到集上去卖,甚至不用铜钱,直接换盐、换农具、换你们需要的东西吗?”

  在一切货币手段出现之前,老祖宗们不是还有以物易物这一招的吗?

  谁知老村长坚定地摇了摇头,格外庄严地说:“不,这里的田地都是归属于荣国公他老人家的田地,收下来的粮食也都是他老人家的粮食……”

  说到一半,老村长才想起来这些田地现在都已经改在贾放名下了,赶紧放缓了语气,说:“当然,现在都是您老人家的了!”

  被迫成为“老人家”的贾放,哭笑不得地听老村长继续义正辞严地说:“我们替您打理田地,您除了给我们口粮,还每年命人送钱给我们……我们哪里还能动用您的粮食?”

  贾放想了想,又问:“这么说来,应当是还有好些余粮尚且存在村中了?”

  老村长肃穆点头,然后邀贾放一同前往吊脚楼的三层。

  原本贾放一直以为这里吊脚楼的三楼是各家各户的卧室,谁知不是的。通风最好,干燥条件最好的三楼,竟然被桃源村的村民当做了粮仓,存放的全都是稻米。

  “三爷,除了各家各户家里,村口还有好几座粮仓,也是吊脚楼,里面也都储满了稻米。”老村长满怀自豪地说,“国公爷没让动,我们就全都好好存着。”

  这些桃源村的村民,除了天性淳朴以外,竟然还有一份信守承诺的义气。否则他们完全可以将大部分出产都作为自己的口粮,只给荣国府留下一小部分。但现在贾放望着吊脚楼三楼满满堆放的稻米,心中充满了敬佩。

  贾放:“那么,村中种了这么久的双季稻,应该存下不少稻米了吧?”

  老村长骄傲地点头:“那是——少说也有十万石了吧!”

  贾放听见“十万石”这个数目字,脚下一个趔趄,差点一跤跌倒,直接坐在吊脚楼的楼板上。

  他想到了这个桃源村有粮,可是万万没想到桃源村竟然会有这么多粮。

  他确实期待着一个惊喜砸到自己头上,可是这惊喜太大了,几乎成了惊吓。

  竟然有十万石粮食放在这么个小村里?

  贾放连忙问那老村长:“难道我爹……荣国公从来没有提过说想把这些粮食运进京吗?”

  老村长挠挠头,说:“早年间有位大管事好像提过一嘴……不过好像因为什么路税的,就作罢了。”

  路税?——贾放听说过这个税种,大致知道是一种“过路税”,可能会根据货物的价值在过路时进行抽成。

  “我知道了……多谢老丈!”贾放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事,转身就沿着吊脚楼的木制阶梯向楼下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