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第64节(1 / 2)





  到这里,下面的工序王雱就都能看懂了——负责印刷的匠人在排好的版上刷墨,铺纸,一轧,一揭,一页书页就印刷完成了。

  王雱观看了整个制版与印刷的过程,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这和他所熟知的木雕版印刷工艺的效率天差地别。

  普通刻印坊印制一本小册子,可能需要雕刻工人刻上几十片木雕版,堆在屋子里都能堆老高。

  而这里,制一片印版竟只是一次捡出百十枚单字的工夫。

  难怪明远可以夸口,说是能够在一个白天之内,将通常需要十天印刷的书册一口气印完。

  他确实能做到。

  看完这一切,王雱低头沉思,终于又问了明远一个问题:“远之贤弟,方才愚兄进来的时候,始终听见有打铁的叮当之声,敢问也是这作坊里传出来的吗?”

  明远笑着颔首:“元泽兄好耳力。”

  他随即将王雱带到另一进作坊里,并且微笑着告诉王雱:“却不是打铁,而是铜匠。”

  果然,王雱见到铜匠将冶炼提纯过的黄铜在窑炉里融成铜水,灌入事先准备好的陶模里。

  另有铜匠将已经铸成的铜单字从陶模里取出来,进行修饰,或挫或磨,将铜单字完全打造成为同样规格,再将单字的边缘打磨清晰。

  最终王雱拿了一枚成品,举在手里端详了半天,突然问:“这就是在排版作坊里使用的那些单字?”

  明远点头:“正是!”

  王雱想象了一下汉字的博大精深——所有的单字都要一一铸就,这份工,还有这花费……王雱此刻有点理解起汴京新近赋予明远的一个称呼:他这哪里是“横渠弟子”,他是“财神弟子”还差不多啊!

  “想不到,”王雱轻轻地摇头说道。

  “想不到远之贤弟为了这样一件可以迅速印制书册的刻印坊上投入如此之多。”

  他就差还有一句话没说出来了:其实有些时候,也不需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印书,十天也是可以接受的嘛!

  谁知明远只是看了王雱一眼,就淡然道:“元泽兄若是有兴趣,不妨看看那本学刊里吕师兄所写的那一篇‘论生产力’。”

  “让两名工匠,在一天之内,做完以前需要在十天之内做完的事,这就是单位劳动时间内产出的提升,这就是‘生产力’的提升。”

  明远说的话,令王雱瞬间顿在原地,陷入沉思。

  这个年轻人苍白的面颊上陡然浮起了红云,看起来像是想到了什么令他激动不已的重要事情。

  突然,王雱拱起双手,向明远长长一揖,道:“远之兄,王雱受教了——”

  他一转身,脚下飞快,迅速向作坊门外走去。

  还没走出几步,又转过身来,似乎是遗忘了什么。

  明远却早已想到,双手捧着一本薄薄的书册,正是那份学刊,奉给王雱。

  “元泽兄,请——”

  第60章 百万贯

  王雱离开刻印社的时候, 种建中刚好从门外进来,好奇地望着王雱急匆匆离开的背影。

  “小远,怎么了?那是什么人?”

  明远顿时很想翻白眼:“人家宰相家的衙内, 都称呼我‘远之贤弟’。”

  种建中哈哈一笑, 露出一排整齐洁白的牙齿,伸手揉揉明远的脑袋, 说:“小远跟我就不会这么见外!”

  明远捂着脑袋跑开:鬼才跟你不见外呢!

  今日旬休,种建中也同样不用去军器监报到。但他有几个之前在京中认识的武职朋友,邀他去小聚。种建中就跟明远打了招呼,说晚些再来找他。

  “这不, 来观摩你的新刻印坊了吗?”

  种建中一眼瞥见了刻印社最外面一间摆放着的《横渠学刊》,忍不住爱不释手,将书册拿起来,展开一页,将张载的《西铭》又轻轻念诵起来。

  “你给我那几册,我都送出去了。”

  念完那篇几百字的《西铭》,种建中意犹未尽,用一双略显粗糙的大手轻轻摩挲着学刊的书皮, 流露出无比珍视的表情。

  用这种方式, 在京城传播张载和“关学”的学说, 他们这两个弟子, 应该能算是尽心尽责了吧!

  “对了, 今日说好的, 要来参观你的新刻印社。”

  种建中露出一副“我来捧场”的表情。

  “可怎么竟让王相公家的衙内抢了先?”

  “那自然是因为——元泽兄来得比你早啊!”

  明远将种建中带进刻印坊,一道道工序地为他讲解。

  种建中很熟悉明远, 晓得他有各种奇思妙想, 因此看了整个“活字印刷”的全过程, 虽然赞叹,却没有表现得像王雱那样激动与兴奋。

  但他想到一个问题,连忙问明远:“小远……远之,你为何要将这些原原本本地都告诉我?告诉王衙内?你难道不怕……有人把这法子学了去?”

  明远回头看他一眼,见他问得认真,忍不住嗤的一声笑,道:“他们学不去的。”

  他说着,随手抓起一枚“铜活字”:“有这个在我手里,旁人就学不去这种印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