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七十二章 铁桥(2 / 2)

翻译小声说道:“麦先生,他们是武卫左军,不比新军,不讲理的。”

“武卫左军?”麦利那多虽然在华多年,但还无法区分清军那五花八门的称呼。

“就是以前的毅军,马玉昆、姜桂题的队伍,庚子年的时候和联军打仗的官军里就有他们。”翻译战战兢兢的解释道。

麦利那多识趣的闭上了嘴,19oo年的时候他正在中国勘探铁路,有幸赶上了那场混乱,义和拳留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从那之后,他对这个东方古国的看法就完全改变了,由同情变为蔑视,就像看待那些未开化的非洲部落一样。

“野蛮人。”麦利那多用法语骂了一句,然后手杖一挥,带着翻译又由原路返回,继续烤他的面包片去了。

麦利那多不再与那帮“野蛮人”计较,可是那帮“野蛮人”的头目却主动来找他了。

那个“野蛮人头目”名叫赵倜,河南汝阳人,药铺学徒出身,十九岁投军,在毅军统领马玉昆手下做过文书,先后与日本军队和八国联军打过仗,积功升至记名总兵,年初马玉昆病故,姜桂题接统毅军,又保奏赵倜做了武卫左军全军翼长,算是毅军里响当当的大人物。

赵倜前些日子还带着部下在热河围剿陶什陶蒙匪,“戊申革命”爆后,毅军接到上谕,6续南下进攻熊成基部起义军,赵倜的队伍都是骑兵,又有剿匪任务,因此南调较晚,直到汉阳被共和军光复,他们才接到调令,于是急忙从热河南下,越过长城,但刚走到直隶地面又接到6军部命令,不去安徽了,改去湖北打赵北,于是就从保定上了火车,被装上闷罐子运到河南彰德,编入清军第二军序列,归钦差大臣升允指挥。

虽说清廷南征诏书已下,但清军是从北方各省征调而来,路途远近不一,赶到彰德集结地的时间也有前有后,再加上京汉线运力有限,南方军情又紧急,所以先期抵达彰德的赵倜所部没有等待其它部队的到来,领到开拔饷后便先行上车,继续向湖北开进,跟他们同乘一列火车的还有直隶、山东巡防营的几个营头,带队的是从北京赶到的镇国公载泽,作为度支部尚书,他是赶去河南信阳筹备第二军总粮台的,那里也是清军的进攻出地。

由于湖广总督陈夔龙在拍给军机处的电报里特意点到过革命军摧毁桥梁、倾覆列车的作战细节,所以,载泽离京前得到中枢提醒,格外留意京汉线上的桥梁安全,由于桃花峪大桥是京汉线上唯一的黄河铁桥,清军南下的交通孔道,关系重大,因此,当火车通过这座铁架桥后,载泽立即下令停车,并派赵倜率领所部毅军马队下车守桥。

赵倜不敢怠慢,先让士兵下车,徒步奔向铁桥,他本人则指挥部下将那些战马从车厢里卸下,然后携带一封载泽的亲笔信,赶到大桥经理处,向洋人经理寻求谅解。

“我向那位镇国公先生提出强烈抗议!这座大桥属于比利时财团所有,没有总公司的许可,你们不能接管!”当着翻译和赵倜的面,意大利经理麦利那多将载泽的那封信扔到了桌上,根本没有看上一眼,如果不是顾忌着赵倜那一脸阴沉的话,他肯定会将那信撕得粉碎。

赵倜斜睨着麦利那多,冷冰冰的对那翻译说道:“信已送到,别的事情老子也管不了。镇国公刚才说得明白,天塌下来有军机处诸位大佬顶着,这铁桥要是被乱党炸了,老子就得自己提着脑袋去见他,所以,这桥无论洋人愿意不愿意,老子就是接管了!从现在起,没有老子的手令,谁也不许上桥!”

说完,赵倜头也不回的离开办公室。

麦利那多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只能跑到电报房,向京汉路总部报告。

正当麦利那多为铁桥接管的事情忿忿不平的时候,在距离引桥不远的旷野中,两个乞丐打扮的青年男子却望着那座风雪中的铁路桥唉声叹气。

“那么多兵丁,咱们上不去桥的。”一个“乞丐”说道。“可惜没有zha药,不然的话,把这桥炸断,鞑子就不能去湖北打咱们的人了。”

“那桥墩里嵌着钢筋,不在桥墩上凿洞,什么zha药都炸不塌。朱大牛炸的那两座桥都是小桥,用得zha药也多,比不了的。”另一个“乞丐”摇了摇头。“再说,总司令派咱们来不是炸桥的,咱们的任务是顺着京汉路北上,到天津建立情报站,不然,叫咱们留着辫子做什么?”

“可是咱们都是江西人,口音不通,这一路装哑巴过来,连个路都问不清,现在京汉路又不再往北边车,难道真靠两条腿走到天津?你说,这总司令的眼光未免太过长远了点吧?湖北都没光复,居然就想到派人去北边潜伏了。”

“这叫未雨绸缪。好歹咱们都上过测绘学堂,你连这都不懂?”

“算了,你是‘易知社’文化教员,又是秀才,我说不过你。幸亏咱们还有些银票,不然,真要一路要饭去天津了。”

“你以为你现在是谁?既然扮做叫花子,就要有个叫花子的样子。篮子提好了,走,咱们就从桥上过去。”

“别!小心为上,咱们还是在下游雇条小船渡过去吧。”

“叫花子雇船?亏你想得出来!”

“当初化装成叫花子,不就是你的主意?”

“至少比你的主意好,化装成苦力,也不怕被人拉了壮丁。”

……

两人争论了片刻,最后到底是没敢上桥,手拄打狗棍,臂挂竹编篮,顺着岸边向黄河下游走去。

他们两人不会想到,若干年后,威震远东的军情五处郑重其事的复制了两根打狗棍,陈列在内部展览馆里,每一个新入行的情报人员都必须在这两根打狗棍前接受历史传统教育,这同时也是他们的第一课。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两个“乞丐”正是共和军军情五处最早的两个情报员。

历史没有留下他们的真实姓名,只留下了他们的代号:桃树,铁桥。

;